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8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141篇
耳鼻咽喉   128篇
儿科学   90篇
妇产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645篇
口腔科学   126篇
临床医学   502篇
内科学   481篇
皮肤病学   247篇
神经病学   845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578篇
综合类   487篇
预防医学   338篇
眼科学   149篇
药学   1034篇
中国医学   352篇
肿瘤学   7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410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82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9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郭世洲  原禄双  张俊华 《医学综述》2007,13(11):821-823
近年来对Rho家族蛋白的研究进展很快,其中以RhoA、Rac1、Cdc42最为人们所关注。这些小分子量G蛋白具有GTP酶活性,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和基因转录的调节。在调节细胞骨架、细胞运动、细胞凋亡、细胞恶性转化及肿瘤的浸润、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突变减毒志贺样毒素Ⅰ(Stx1)的CHO细胞株。方法:用脂质体介导将突变减毒Stx1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tx1D10、pcDNA3.1-Stx1D100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CHO,G418筛选抗性克隆,PCR、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阳性细胞株,有限稀释法获得稳定表达突变减毒Stx1的CHO细胞株。检测阳性细胞株的培养上清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的生长抑制作用,并使用Stx 1 B亚基抗体对该作用进行阻断。结果:经2次克隆化获得稳定表达突变减毒Stx1的基因工程细胞株,Western blot检测和SKOV3细胞生长抑制实验证实该细胞株可以分泌突变减毒Stx1,该毒素对SKOV3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且该作用可以被Stx1 B亚基抗体阻断。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分泌性表达突变减毒Stx1的CHO细胞株,命名为CHO/Stx1D10和CHO/Stx1D100。证实Stx1的天然信号肽可以被真核细胞识别从而使其被真核细胞分泌性表达。  相似文献   
993.
STAg和霍乱毒素不同程序滴鼻免疫小鼠诱导抗弓形虫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oluble tachyzoite antigen,STAg)和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佐剂不同程序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抗弓形虫感染能力,确定STAg和CT滴鼻免疫的最佳程序。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1次、2次和3次免疫组,用20 μg STAg 1 μg CT/只分别滴鼻免疫1次,2次或3次,前2次间隔2周,末次间隔1周。末次免疫后第14天,用4×104个速殖子/只灌胃攻击所有小鼠,观察小鼠健康及死亡情况,攻击后第30天处死,ELISA法检测血清IgG和粪便IgA,计数肝、脑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分离并计数派伊尔结(Peyer′spatches,PP)和脾淋巴细胞数。结果2次和3次免疫组小鼠存活率明显高于1次免疫组(P<0.05),肝、脑组织内虫荷显著低于1次免疫组(P<0.001),血清IgG和粪便IgA高于1次免疫组,PP和脾淋巴细胞数无显著性变化。结论STAg和CT佐剂滴鼻免疫2次或3次能有效诱导小鼠抗弓形虫感染。  相似文献   
994.
百日咳杆菌毒素(PT)是目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中的主要保护性成分,其中PT的S1亚单位又是其主要的功能性亚基,具有免疫保护活性和多种毒性。在对多个S1突变体的生物学及免疫学研究后发现,其中的一个S1的双位点突变体(PTX-9K/129G)在保持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PT的毒性,有望成为理想的百日咳疫苗候补抗原。  相似文献   
995.
石榴皮鞣质降低尿毒素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林  周本宏  冯琪  王慧媛 《中国药房》2007,18(30):2345-2347
目的:研究石榴皮鞣质降低尿毒症毒素的作用。方法:用200mg.kg-1腺嘌呤溶液连续灌胃致Wistar大鼠产生类似慢性肾衰的症状。2wk后,分别用石榴皮鞣质(30、20、10mg.kg-1.d-1)灌胃,4wk后处死大鼠,取血、留取肾组织,测定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甲基胍(MG)、胍基琥珀酸(GSA)、钙离子(Ca2+)和磷离子(P3+),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石榴皮鞣质可降低慢性肾衰竭大鼠的血Scr、BUN、MG、GSA和P3+水平,升高Ca2+水平,疗效显著优于模型组,且石榴皮鞣质可使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石榴皮鞣质有一定的降低尿毒症毒素作用。  相似文献   
996.
从毒损脑络理论假说出发认识出血性中风(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成为学界的一种新思路。微血管破坏受损是ICH的核心病变和基本动因,也是探求ICH后"病络"的生物学基础的一个切入点。络脉是以解剖为基础的结构功能统一体,与微循环、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存在密切联系。在ICH中,毒损脑络、络脉瘀阻、饮停络阻是ICH发病的关键病机,在现代生物学中它们与微循环调控、血管调节功能、血脑屏障等病理生理过程紧密相关。这种探讨将我们对ICH"病络"的认识带入了微观的层次,与现代科学的结合有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7.
998.
Chorda tympani syndrome is an uncommon condition with similarities to Frey syndrome. We describe a variant of chorda tympani syndrome and its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a hypothesis for the nervous pathways involved; something that seems to be lacking in published material.  相似文献   
999.
The role of NPY in hypothalamic mediated food intak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europeptide Y (NPY) is a highly conserved neuropeptide with orexigenic actions in discrete hypothalamic nuclei that plays a role in regulating energy homeostasis. NPY signals via a family of high affinity receptors that mediate the widespread actions of NPY in all hypothalamic nuclei. These actions are also subject to tight, intricate regulation by numerous peripheral and central energy balance signals. The NPY system is embedded within a densely-redundant network designed to ensure stable energy homeostasis. This redundancy may underlie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s of NPY or its receptors in germline knockouts, explaining why conventional knockouts of NPY or its receptors rarely yield a marked phenotypic change. We discuss insights into the hypothalamic role of NPY from studies of its physiological actions, responses to genetic manipulations and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energy balance signals. We conclude that numerous approaches must be employed to effectively study different aspects of NPY action.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